当代热贡唐卡艺术家-西合道
西合道出生在热贡僧格雄(即吾屯)下庄。祖上也是较有名的唐卡画师世家,曾有一位名叫夏吾多杰的画师在这里出生,之后又出了一位名叫阿科嘎吾的画师,活到了 103岁左右,现在也有好多人认识他。后来又出了一位名叫厚日加• 尕藏的画师,不仅精通绘制唐卡还善于泥塑,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师。
西合道出生于1946年12月。七八岁的时候,也就是在1953 年3月份的时候,家里人带西合道去了甘肃省拉卜楞寺,因为西合道的舅舅厚日加•尕藏一生都在拉卜楞寺绘制唐卡。所以那时候是二姐带西合道去了拉卜楞寺,之后的整整五年都没有回家。在五年的时间里西合道认真学习知识顺便学习绘画。
当时有一位来自霍尔藏的老师,名叫阿科沃桑,每天早晨西合道都会去老师那里学习,而下午就在家里学习绘制唐卡。与西合道同龄或比他年长一些的热贡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童 年记忆,那便是在五六岁时被父母送进本村的寺院。寺院教育是以吾屯为代表的热贡四寨子藏族男孩的重要成长过程。在寺院里他们学到了贯穿在一切经文中的文化知识,同时又接受了一种特殊教育,即佛像绘塑艺术的学习。据说,这是热贡四寨子寺院特殊 教育的传统,民间传说这是隆务寺大活佛夏日仓定的规矩。
1952年,5岁的西合道进人吾屯下寺学经文习绘画,打下了良好的佛教知识的基础,绘画基本功也十分扎实。后来在其舅舅——热贡著名艺僧厚日加•尕藏的悉心指导下,他的画技有了显著提高。回顾自己的学艺经历,西合道认为爱好和兴趣是学习唐卡的重要动力。同时,一个好的师父是唐卡画师走向成功的基石。
从小在名师的指点下,背诵绘画要领并烂熟于心,勤学苦练, 才能全面地掌握较完整的唐卡绘画技艺。西合道的成功与耳濡目染这种有着浓郁绘画传统的民族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拉卜楞寺坐落在甘南草原夏河县拉卜愣镇,为格鲁派著名的六大寺院之一。热贡东南部与夏河县接壤,所以历史上有不少有条件的热贡僧人赴拉卜楞寺深造。 年近古稀的西合道老人回忆起了当年拉卜楞寺的学僧生活: 清晨四点起床帮助舅舅扫地、擦桌子、做饭。早饭就是开水拌糌粑,清贫简单的生活是人生开始最好的历练。舅舅尕藏从拉卜楞寺给童年的西合道请了专门的经文和书法老师。
西合道在僧人教师的严格指导下走上了诵经学画的人生道路。西合道几乎有着与他同龄的热贡艺人完全相似的绘画经历。 在圣洁的寺院里,伴着浑厚悠扬的诵经声画画,循着自己手中画笔的指引,走向神圣的神佛世界,沐浴在洁净温暖的佛光之中, 这是他们共同的艺术创作体验。这种与佛同在、感同身受的艺术体验使他们在后来的人生历程中,能从容面对苦难与不幸、挫折与荣辱,在瞬息万变的人生际遇中永远保持着艺人的品格和 操守。
13岁那年,西合道和舅舅尕藏回到了吾屯。舅舅用所有画唐卡得来的钱为吾屯下寺绘制了一大批新的唐卡,并且新建了僧舍。 回报寺院和行善也是很多热贡拉索在取得成就后一定会做的事, 藏人用这样的方式回报给予他们甘露般的知识的寺院和佛法。
在僧舍幽暗的煤油灯下画出有着耀世光华的唐卡,在清冷的寺院里背诵解释人间万象的经文,接受佛家艺术的熏陶和佛教义 理的塑造。西合道的童年生活是在清苦的寺院里以诵经习画的方 式充实度过的。而在火热的青春岁月,他又在熔炉般的军营里得 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1969年,西合道被兰州军区选中,成为一名军人。七年的军营生活历练着这个安多汉子,退伍回故乡后,西合道做过村里的会 议记录员、劳动记分员、会计,也做过乡村教师,做过“车站佛爷”。 早年他曾背起画具独自到甘南草原上的寺院和信众家里作画,后来为了专心画唐卡,他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到故乡吾屯自家花草芬芳的院子,用舅舅尕藏传给他的绘画方法和画具,专心创作了热贡唐卡艺术的许多精品。
西合道曾先后在青海湖的萨妥寺、文都大寺等承包了寺院经殿里的间唐、泥塑、木绘等工作。当时西合道有六七十名徒弟,就这样每年都在各地寺院做木绘、唐卡等。从1984年 开始前往各地绘制唐卡,先后去了拉萨、内蒙古、西安等地。
为了传承热贡艺术,他先后招收了 40多名徒弟,包括他的儿 子普华。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聘请西合道为首批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2006年,他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还先后担任 了热贡艺术协会常务理事、热贡艺术协会唐卡鉴定领导小组组长、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积极为唐卡事业贡献才智。他还曾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国人权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进行了唐卡画现场作画演示,向人们展示了古老神秘的唐卡画的绘制技艺。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中国文化画报》、《法制晚报》 等多家媒体介绍了西合道及其作品。英国、法国、中国台湾等地新闻网也对西合道和他的唐卡作品作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