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热贡唐卡艺术家-更登达吉
1964年出生在吾屯上村的更登达吉,是夏吾才让大师的儿 子。夏吾才让是第一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藏族艺术 家。在父亲的引领下,更登达吉也走上了唐卡艺术之路。
更登达吉从8岁开始修习唐卡技艺,每天放学回家才能在父亲的指导下修习唐卡技艺。那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纸和笔,只能在涂满墨汁的木板上抹油,再将炉灰均匀地洒在上面,用一根极细的木棍在上面练习草图。每练完一次又将炉灰洒在木板上以便反复使用。就这样边上学,边练技艺,过了两年。此后便在玻璃上抹油,再在上面洒匀炉灰练习技艺。玻璃的表面是极其光滑的,长时间在玻璃上练习草图,有助于锻炼手的稳度。这样一来无论画布的表面有多光滑,绘画时都不会打滑,能够游刃有余地施展技能。就这样,以玻璃当画布练了好几年,后来便可以在纸上作画了,但也只能在晚上作画以防别人看到。 直到16岁时更登达吉在僧格雄上寺出家为僧,利用四年的时间在寺院一边勤习诵经念佛,一边在僧格雄下寺的罗塞大师座前,虚心修习佛学经典及各种草图的绘制程序。一般都是白天修习理论知识,到了晚上则勤练草图,有时会练到凌晨两三点都全然不知。四年过后,佛学理论知识已学得差不多了,从此便专心跟随其父亲苦练了十几年的唐卡技艺。那时候,夏吾才让大师有二十几名学徒,起初更登达吉同他们一起练了五六年,从画布的制作过程开始学起,那时候的画布是纯棉的。首先要绷直画布,绷好画布后,要在画布上涂胶,待涂好胶水的画布经过阴干后就可以上白底了。现在用的是石膏,而在以前,是没有石膏的,只能用一种白色的矿物质原料将其烧制,而后在画布两面均匀地涂上白底。上白底的时候,也要注意薄厚适宜,不能涂得太厚,另外配胶的时候不能过于黏稠,不然胶的黏度就会过强。将黏度过强的胶涂在画布上,会影响上色的质量,画面有可能会裂开。因此,制作画布时的每道工序都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制作。此后,便用十几年的时间学习了绘制草图及上色等各类技艺。
更登达吉自幼开始跟其父亲夏吾才让大师学习唐卡,对更登达吉来说,父亲夏吾才让更多的时候是一位对他非常严厉的老师,很少夸赞他。然而“严师出高徒”,2006年,在第五届工艺美术大会上,更登达吉被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在这个唐卡世家,先后出现了两位工艺美术大师,这在整个藏区都是独一无二的。
28岁时,更登达吉终于被父亲允许独立作画。出师后,更登达吉在四川红原县的万象大寺画了三年,随后在甘肃的一些寺院画了两年。坚实的基础,数十年的磨炼,使更登达吉的艺术创作有了很高的造诣。离开甘肃回到家的时候,父亲夏吾才让看到他的画,才不再说什么话了。对更登达吉来说,这是父亲对他最大的肯定。
在唐卡的绘制过程中,用金是难度最大的一环。而更登达吉的用金技术更为细微独到。他在继承传统用金的基础上采用了以 玛瑙磨画的技巧,使金唐卡变得辉煌而柔美,让金黄幻化出多色调 多韵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父亲一样,更登达吉非常注重唐卡艺术的传承和唐卡艺术家的培养。近十年来,更登达吉收授了30多名徒弟,其中10人已成为技艺娴熟的画师,在吾屯唐卡艺术家中崭露头角,成为新一代唐卡艺术家的生力军。
更登达吉的作品非常丰富,30多年来,他绘制的大小唐卡达400 多幅。在四川阿现州红原县万象大寺、甘肃拉卜楞寺等地都有他的作品。隆务寺是青海黄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寺内文殊殿中的壁画《极乐世界》就是出自更登达吉之手。除此之外,在青海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塔尔寺的金瓦殿修复工程中,更登达吉修复了壁画《六道轮回图》)。供奉在吾屯寺弥勒殿门庭右侧的《宗喀巴大师本生传》、《吾屯族源说》也是他的作品。他笔下的唐卡既继承了父亲夏吾才让大师画工精细、线条传神、人物生动准确、用金运色和涂胶技巧相当高明的优势,又不拘泥于传统格式,而是出情见意、用心创作,用多样的手法成功塑造 出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形成了他独特的画风。更登达吉的作品不仅畅销国内,很多作品还远销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这不仅给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唐卡绘画队伍中。